虽说明代以前,我国已经有很多的类书,著名的如宋代李昉等人编辑的《太平御览》,共 1000 卷;《文苑英华》,1000卷;王钦若等主编的《册府元龟》,1000卷。而《永乐大典》则多达22973卷,11095册,总字数3.7亿之多。书中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多种,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、史传百家、历代文集等,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、小说戏曲、医学方技、道佛典籍等,《永乐大典》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,到明代编辑《文渊阁书目》时,这些著述已十不存三四了。到了清代,只有十之一二在流传。 由于规模太大,《永乐大典》编定后从未刊刻过,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头最大的手抄本。3.7亿字都是书手们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。《大典》中的插图,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,精丽工致。《大典》采用册页式包背装的装帧形式。每册30到80叶(书的正反两面称为一“叶”)不等,多为二卷本,少数有一卷或三卷本。开本高50厘米,宽约30厘米,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,洁白柔韧。作为大型类书,《永乐大典》 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、隶、草体书写外,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。正文为墨色,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,断句和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。全书朱墨灿然,温润古雅,是写本中的精品。特别要指出的是,《永乐大典》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,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,与清乾隆年间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,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,因而《永乐大典》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。 永乐十九年(1421),《永乐大典》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到北京,暂存于奉天门东庑,直到正统元年(1436)才被送到宫中文楼。嘉靖三十六年(1557),宫中失火,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,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楼,赶紧命人把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抢运了出来。为防万一,他决定“重录一部,贮之他所,以备不虞”。嘉靖四十一年,由徐阶等人负责重录,选拔各色善楷书人等108人。规定每人日写三页,抄毕有专人核对,“遇有差错,即要另写,不拘一次二次”,每册结尾处还注明重录总校官、分校官的名字。传到今天的《永乐大典》,一点涂改、挖补、添加的痕迹都没有,说明了当时责任制度的严格,也保证了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和抄写质量。 用了6年时间,重录直到隆庆元年方告成功。自此之后,人们称重录本为“嘉靖副本”或“副本”,永乐年间修纂本为“永乐正本”或“正本”。副本的字体大小及装帧全部仿照正本。虽然副本抄录极为工整,但徐阶曾感慨地说“旧本缮写得太好了,要找这样的抄写人是很难的呀!” |
Archiver|手机版| 百度云会员 百度云会员账号 百度网盘会员账号 百度云会员分享
GMT+8, 2024-11-25 14:57 , Processed in 0.057227 second(s), 16 queries .